中國美術學院/江南布衣/融設計圖書館合作院校課程 | 布盡其用

                                            布盡其用項目與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染織與服裝系郎青老師的《織花面料設計》課程進行了合作,其使命之一是將傳統手工藝中的術理以研究的形式記錄下來,為更多設計師提供設計靈感。因此在與染織班本科和研究生同學分享了項目基礎研究結果后,同學們根據江南布衣理念的三個關鍵詞衍生出來的創作主題下進行了織物創作。
                                            課程從織物結構與圖形、色彩、材料、肌理四個路徑導入三個主題概念進行演繹。

                                             

                                            第一個主題是藝術探索,聚焦于傳統織物的當代表現,從傳統文化、工藝、材料、圖形上進行探索,將東方造物的智慧和思想和現代設計融會貫通。

                                            第二個主題是人文關懷,用織物傳達情感的溫度。同學們用纖維的肌理和裝飾特點,思考人與織物、人與生命、織物與生活和情感之間的關系。

                                            第三個主題是社會責任,從可持續材料再利用角度出發,思考生態環境的意識。用設計的力量在生活中去發現材料、改變材料、創造材料,使得廢棄的材料循環利用成為可能,把可持續的理念貫徹落實在我們現在的設計作品當中,使設計師對生態美學、生態意識有更深刻的認識。

                                            活動現場

                                            老師授課現場

                                            艾德萊斯綢作為一種新疆地區的傳統織物,其制作工藝深深吸引了我,同時復古濃郁的色彩和圖形呈現出的朦朧美感詮釋著當地特色。

                                            設計靈感來源于具有非常強烈的裝飾性語言的敦煌壁畫,其與傳統艾德萊斯綢中的紋飾具有一定的關聯。我提取敦煌石窟的藻井圖案,幾何紋,忍冬紋等邊飾紋樣,同時將場面與故事抽象圖形化。在顏色方面,也提取了壁畫中具有代表性的緋紅、天青、石綠、丹秫等,鮮明的搭配與和諧的對比關系,展現出當時人們對于藝術的理解和表達,游走于古老文化感受雕琢圖案承載的盛世鉛華和豐富色彩給予的涅槃重生,將它們用絲線連接,串聯而生,不僅僅帶來視覺效果上的全新體驗,也是兩種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更希望能將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沉淀的藝術底蘊帶到人們眼前。

                                            顏色提取于清代文物點翠,紗線選擇碧色為主色。在設計上加了點翠具有的金屬質感;讓金屬絲與面料相碰撞。最開始是根據點翠具有的特色花紋進行創作,后來根據結構和色彩進行抽象化設計。

                                            小樣在不斷的嘗試金屬絲的表現力,金屬絲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光澤色彩都很亮麗。在大樣的制作時,我選擇了一塊做金屬,一塊做純紗線,兩者的對比也非常明顯。肌理感彼此都不相同,金屬光滑的質感,讓人感覺到明亮富貴。

                                            ?

                                            以蘇州園林的窗戶為靈感,用鏤空的幾何設計來表現窗戶的形狀,用清新明麗的顏色來表現窗后的景色。

                                            徽州建筑的大門作為整個民居的重點,其位置與造型、裝飾都是非常重要的。門從產生起,就不是單純的建筑工程學意義上的門。它承載著人類發展歷程中歷史與文化內涵、封建的禮制,倫理道德、理想追求等。門以有形的視覺形態體現了人類長期以來的觀念、信仰、理想和變遷。

                                            該梭織面料提取了徽派建筑中門的空間關系和結構造型的特點,運用多種材料來表現“門”這個元素。希望可以通過該作品將硬性的徽派建筑中的門以柔軟的織物形式進行表達。

                                            ?

                                            情感是有肌理的,有時如平靜的水面光滑如明鏡,有時激情澎湃,猶如海水翻騰。

                                            在快節奏時代里,人們很難專心沉浸在一件事情里,我們的情感也變得浮躁,不甘心安靜下來去做一件事情,因此做的事情可能會表面上滿滿的,非常有勁兒,但內在是非常浮躁而空洞的。這些短暫的激情換來的滿足感實際上只是不斷向外索取而來的、大起大落、即時的快感。是浮于表面的。并不是有內而外的,自發的感受。沒有辦法帶給內心充實的幸福感。

                                            作品以蝶變為靈感來源,展現了一個渺小生命的蛻變歷程。繭像是條條框框的束縛,平靜之下蘊藏著力量。繭是禁錮靈魂之地,亦是振翅重生之地。掙扎之后是生命的綻放,是譜寫在蝶翼上的絢爛的生命之詩。蝴蝶的花紋擁有動人心魄的美。

                                            作品運用了各種綜合材料,同時將梭織與毛氈工藝相結合,使面料的質感更加豐富,意欲展現蝴蝶花紋中獨特的美,以及蝶變過程中生命的溫度。人亦如蝶。人的自我蛻變也如蝶變一般艱辛且絢爛。希望織物能將這種力量傳達到觀看者心中。

                                            ?

                                            靈感來自于人與人的社交距離。新冠疫情還沒有結束,世界不同國家正在經歷不同程度的疫情反彈,"Social Distance安全距離”成為生活中的高頻詞。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促使很多公共場所進行再設計。

                                            通過經緯線的交織變化,用材質或顏色不用的線來表示“分界”,將社交距離通過圖案的形式表現在織物上。材料上運用了溫感線去表現人和人的距離,用溫度來表達社交關系。用圓圈這個語言來象征安全人和人之間的社交距離。

                                            據二手資料顯示抑郁癥的患者痊愈,大多是因為朋友的鼓勵和家人的關心,擁抱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強大的作用,我認為擁抱是遇見溫暖與力量的方式。

                                            因此以擁抱為主題,設計了幾款有擁抱含義的織片。

                                            ?

                                            設計靈感來源于想要記錄不一樣的情感和感覺,感覺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引起的直接反映,這種反應是自我和自覺的感受,因此我選用紅白這一對比強烈的色彩表達對溫度的感受。在用流蘇垂掛的形式想要表達在感覺的形成過程中,身體感受到外界,所產生的情感上的共鳴。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簡單而純碎的,我通過不同形態的流蘇來表達不同的感覺。

                                            天然的附生植物們像是地球織物,它們野蠻而美麗地生長著,它們與世界纏綿的關系,就像織物與我們的關系。地衣,苔蘚是非常美麗的,像是世界在裝點自己。

                                            一直以來我對于微觀的自然世界充滿好奇,它們渺小卻頑強生存,簡單卻生長在全球各地,冰川熱帶都有它們的身影?;蛟S我們不曾關注蘚的一生何時開始,何時繁盛,何時凋零,但是它們依然享受濕潤的泥土,漫野生長。我希望我的織物們也如同叛逆、野蠻的蘚,放肆地展現生機。

                                            ?

                                            我以小草的生長為靈感,從可持續的方向出發,試圖探索織物與植物,人與自然共生的關系。過程中,我嘗試用不同的梭織工藝和材料的組合來模擬小草突破泥土成長的形態,并探索了許多非傳統的工藝。

                                            色彩上,選擇充滿活力的綠棕色系,對應概念中的植物和大地。同時我也嘗試制作可生長紗線,將奇亞籽置入羊毛中捻成線,讓織物真正綻放生命。樣片中幾乎所有的紗線都來自于提供的廢舊材料,希望可以以另一種方式傳遞綠色理念。

                                            果蔬的保鮮時間總是很短,超市和水果店每天的特價處理果蔬區常常有大量的蔬果被浪費。觀察這種現象后,以傳統造紙術為靈感,將浪費掉的葡萄皮和絲瓜皮去除,和紙漿一起榨碎后呈現出果皮自然的顏色。用篩紙框把果皮混合的紙漿鋪平,無捻羊毛線整齊排列在紙漿上,再包裹著羊毛線搓制成粗線,把搓好的果皮紙線進行梭織,果皮的顏色和質感被封存在經緯之間,也是一種可持續的體現。

                                            靈感來源于自然,是一組關于河流的攝影作品,作者通過調色方式,將河流紋理轉化為可視化圖形,從中我提取了三種語言,為了引起人們對海洋塑料污染的關注,我采取了不同類型的塑料制品。

                                            將這種可視化語言呈現在織物中,包括塑料軟管、塑料吸管、塑料垃圾袋和塑料薄膜等等材料。所以試圖通過將這種非傳統材料和面料進行結合,給傳統制造面料增添一些創新以及引發一些思考。

                                            因為看到許多海洋生物因為誤食或被卡進難以降解的塑料而死亡的照片,所以想通過使用可食用材料制成的生物塑料的作品喚起大家的環保意識,看似被牢牢卡進布料中的生物塑料因為其可降解的特性可以輕易被去除,這是普通塑料無法做到的事。

                                            ?

                                            在這次與江南布衣的合作中同學們抱有很大的興趣和積極的態度,不設限的主題給了同學們充分的想象空間,期間融設計圖書館提供了很多材料的鋪墊,讓同學們能夠更全面地探索織物的無限可能性。相信在更多元、更具有獨立個性的審美趨勢下,具有藝術性與可持續性的織物設計會有普及的可能性。隨著生活態度、生活方式、未來趨勢的不斷變化,原創性的織物設計在不斷更新的大環境下,具有找到自身定位,推動創新的意義。

                                             

                                            評論已經被關閉。

                                            插入圖片
                                            關注 關注
                                            關注
                                            返回頂部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第二|日韩AV毛片精品久久久|亚洲男人的天堂av|91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